【再生资源行业当前最大的痛点在于,懂行的人因知识与思维的匮乏无力与外界对接,而与外界已实现对接的人却又不懂行。“互联网+再生资源”或是真的很疼痛】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通俗而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却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
2015年5月20日,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主办的“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再生资源产业界掀起了“互联网+再生资源”的发展高潮,而在此前后先后涌现出的一大批“互联网+再生资源”企业,也高调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风风雨雨“互联网+”
,但此前的影响还仅局限于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在此之后方才天下皆闻、事必“互联网+”。
,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互联网+”思维将给传统再生资源回收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回收的经营模式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型回收企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就此天津拾起卖循环产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奕认为,目前将“互联网+再生资源”当作行业升级创新、全行业动员的“法宝”,是否走得下去还有待验证。
他指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的经营模式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渐露头角并获肯定,其重要原因是在个别种类如废弃电器电子、塑料瓶等回收领域的大获成功。
陈奕说:“这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确实已在逐步改变着传统回收小、散、差的状况,但这种模式却并不适用于其他绝大多数种类再生资源的回收。”
据介绍,目前的中国“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再生资源企业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这类企业以格林美为代表,其与爱回收网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爱回收网负责回收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废旧电子产品,格林美承担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循环利用等后端业务,建成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已覆盖广东等十省市,形成覆盖社区、街道与机关的多层次回收网络。
2015年7 月,格林美推出主打“互联网+分类回收”的“回收哥”App电商平台,以“打通城市矿产开发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电商的业务拓展。
随着环保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电商也不甘人后而纷纷强势介入:2014年8月18日“百度回收站”上线,目前已在国内22个城市展开电子垃圾回收业务;2015年5月腾讯宣布进军手机维修市场;7月赶集网宣布千万元天使投资回收网站;8月联想二手数码产品专业在线回收平台“乐疯收”上线。
此外,Feijiu网、5R网、爱废品网等数百家网络平台和新创业O2O回收平台上线,各自推出微信公众号和APP应用,上海本地网络回收平台爱回收网宣布获得6000万美元C轮融资。
三是相关企业业务延伸。
如环保龙头企业启迪桑德构建了以互联网环卫运营为核心的产业链,其回收联盟借助线上APP和线下回收箱以形成“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并依托“易再生网”搭建再生资源O2O平台,服务于产业链上的专业回收商、粗加工商及深加工商,构建交易平台管交易、支付平台管支付、金融机构管资金的格局,通过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线上布局、线下建产业园区,形成了新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
四是智能回收机向互联网回收的延伸。
早在“互联网+”行动出台之前,国内已有网站开始了线上回收探索,其中有些企业采用了类似的“互联网+思维”,其代表是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赢创从2008年开始推出饮料瓶回收机,。2012年盈创研发出首款物联网智能回收机——饮料瓶智能回收机,之后又拓展到废旧手机、废旧纸张等多类自助智能回收机。
陈奕就此指出,在以上各类企业中,目前真正能以“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盈利的企业凤毛麟角。有的企业甚至更近于在打造未来趋势的一种概念,而非在当下以此谋利。
“也有线下基础较好的个别知名大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不过说是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但就其实质而言,是在做着再生资源回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废家电等3C产品回收企业。”
“现在这些活跃于再生资源领域、主打‘互联网+再生资源’概念的O2O企业,展现给世人的也确确实实是体现为‘互联网+再生资源’;但再生资源产业在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未来,更应该体现为是‘再生资源+互联网’。”
就此他强调,两者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互联网+再生资源”更多强调跨界经营思维,是以互联网主导对传统再生资源的“逆袭创新”;而“再生资源+互联网”则更多强调的是原有线下基础的传统再生资源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应用的“顺势创新”。
陈奕特别指出,“互联网+”的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商业模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着融合进程;而“+互联网”则正好相反,主要是传统企业在主导着融合进程,这决定着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方向。
“互联网+”风风雨雨
虽然成立的时间有先有后,但绝大多数主打“互联网+再生资源”概念的O2O企业成立不满二年。一年多来,几乎所有企业的实际影响力都仍只局限于一隅:一市、一省或某一较大的地方性区域,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公司仍然为零。
就此陈奕再次强调,就行业整体而言,资源再生的回收并不完全适合施行O2O;即便是在某些种类的产品回收方面有所建树,那也仅能说明只是这些产品适合于O2O模式的回收:“即便是号称原BAT团队核心骨干、全国第一APP回收平台的华东地区某企业,运营了近两年,迄今也不过仅有几十个员工,累加下载用户也不超10万个——这又能有多大?”
他认为,从简单的线上互联网概念理解,再生资源非常适合互联网思维,也是刚需所在,但是再生资源回收的行业属性(他多次强调行业属性)就决定了它并不完全符合互“联网+”的操作要求——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比如其产品结构完全不具备标准化的特性、线下错综复杂的逆向供应链环节、行业专业性较强、线下从业人群素质等,对此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是完全无法对其进行处置的。”
此外他指出,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中间环节:居民-回收人员-废品站-回收公司-工厂,而这些中间环节每一个其实也都是一道隐含的运输、分类、加工程序,是一个数量上集少成多、品种上集散成单、价值上由低到高的过程,因此真正实现所谓的“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O2O、砍掉中间环节,线上线下无缝对接、门对门的闭环根本就不可能。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是要最大化地去除掉企业终端与客户间的中间环节,但再生资源的回收,恰恰是拥有许多个无法剔除的中间环节。”
就此陈奕特别具体举例说:“首先从回收开始就面临第一道大工序——回收人员需将不同的回收物在第一时间进行具体的分类与粗加工,比如将塑料瓶与废钢筋分开并分别予以压瘪、弯折等;进到收购站则是第二道大程序;回收物资分送到相关工厂又是一道大程序,而且在这些大程序之间还有若干的小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是一个分拣、分类、甚至加工的过程。”
“此外,再生资源的回收获利能力不在于直接回收环节,而是怎么实现废品价值最大化、怎么变废为宝的专业分选、怎么跟废料利用生产厂家的专业对接过程;还有更重要的是财务结算能力,因为回收几乎都是不带票的无进项抵扣再生资源。”
事实上,“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的发展确实也面临不少实际问题。
首先是对可再生资源的估价争议。理论上,互联网平台可以降低买卖双方信息沟通成本,但实际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中,无论传统模式、还是O2O模式,都也仍然存在较大的估价争议。
他指出,在传统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的工作中,既具备被动“回收”的过程,但也还有一个主动“捡拾”的过程,其成本结构与O2O回收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传统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的收入构成中,捡来的废品收入通常占据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也并不局限于八小时,而且还是身兼数职——回收、分类、搬运、运输。”
其次是回收方式的嬗变。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年轻人,但卖废品的却以老年人居多,因此传统回收体系更适合于现实需求。与之相比,互联网回收平台缺乏竞争力。
互联网回收平台发展看似红红火火,但与食品、服装及服务等专业网站相比,尚未形成盈利模式。一个重要原因是罕有高附加值产品,除电脑、二手手机外大多是生活废品,价值低,也没有物流公司从事专门的废品逆向运输。
就此陈奕指出,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诸多的“互联网+再生资源”企业,多数为互联网人士创业团队或再生资源行业外投资机构、并且是自建回收团队,但迄今为止都还处于净投入的状态,何时真正能够实现盈利还是一个疑问。
他强调,再生资源本身并非一个暴利的行业,绝大多数的主力品种如废钢等的利润都非常地微薄,有些品种的毛利润看起来虽然似乎较高,但实际上却并因没有太大的总量、也并不能支撑起较大的利润。
“比如近期废纸、废铁的收购价每斤3~4角、而售出价可达6~7角,毛利高达近100%,源头回收单品看似利润非常可观,但一个从业人员一天的平均收购量通常也就三、五百斤,不到一百几十元的毛利,其整体毛利率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全职互联网+再生资源企业员工的各项开支。”
就此他也对这些O2O企业及APP平台的运营方式表示质疑:因为行业属性的非标,价格、质量、品种、区域等,在每个回收环节上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来甄别,如果企业自建回收团队,管理上、费用上也都是个大瓶颈。
“一部回收车配两个回收员工的人力成本,一辆微型或中型面包车能够装载多少废品?而这么一辆汽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又是有多少?”
陈奕直言,如果这些O2O企业不能尽快地找到盈利模式和盈利点,简单继续这样烧钱的结果,最终必将会是出现大规模的倒闭:“这样不赚钱的运营模式让人难以理解,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很难有大作为。”
他言简意赅地说:“就此而言,‘互联网+再生资源’真是一个很疼痛的命题。”
做再生资源 我们是专业的
天津拾起卖循环产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拥有十余年传统回收行业经验的投资机构和专业经营团队组建而成,并且拥有再生资源行业熟悉名词——“城市矿山”注册商标已于2006年商标注册。
据悉,“拾起卖”公司名称正是源于“城市矿山”英文名、也是公司注册商标citymine的英文译音,其意为“废品拾起就卖”,寓意透彻、生动易记,适合于互联网平台网络名称。
“拾起卖致力于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利用解决方案,深化和优化回收体系中各环节整合,并最终成为废品产出者与利用者之间的供应链平台。”
对于公司的奋斗史,陈奕直言不讳:“拾起卖的起步就是从国内收破烂开始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从广东走向国内几大区域,最后总部落户天津;发展壮大后走出国门、开始与国外的再生资源同行进行合作是成长的第二个阶段;目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要对中国的再生资源产业与互联网的接轨尽一己绵薄之力。”
他说:“在国外的业务拓展,使我们见识了很多、也学习到很多,尤其是对国外在回收系统领域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印象深刻。”
陈奕表示,拾起卖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全力打造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再生资源+互联网”全新回收体系及运行体系。
据介绍,公司“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互联网”O2O项目由旗下“拾起卖”品牌揽括,秉承“废品分类回收,垃圾源头减量”的环保理念,通过专业团队多年的行业积累、特别是渠道积累,就原有的线下基础,通过加盟、联营,以及兼并成熟的、有实力的回收体系各环节合作企业,并对其规范管理和培训,采取APP软件一键发单、专业回收人员上门分类回收的模式,可及时将家庭及社会中的废品移出城市;并通过“拾起卖”的环保培训、公益活动,逐步提升全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从而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美丽家园梦想。
陈奕透露,拾起卖的核心将是对再生资源的回收、拆解、分类及配送领域:“我们的宗旨是要通过互联网使再生资源这样的传统行业更加优化、更加方便。”他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实现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况且互联网行业现在已经渐渐变成传统行业了,以不再是什么创新行业了。”
事实上,早在2014年拾起卖的线上平台就已经开始搭建,但直到2016年1月才开始上线,但目前还不急于正式推广,仅是试行局部推广和调试中。
“仅就技术开发和研发成本而言,搭建一个互联网回收平台完全没有任何的难度。但拾起卖的上线时间之所以会延宕一年多之久,唯一的原因,是我们希望能够在上线之前发现、并解决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最大可能地将其做到尽善尽美。”
就此,陈奕将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人是各自为战,走街串巷收破烂;第二代进入到小公司运作阶段,业务开始具体分工,有分类、有回收;第三代发展到大集团运作阶段,下属分公司、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开始跨区域、甚至跨国家进行业务;第四代将进入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互联网’为大势所趋。”
他笑言,自己属于是典型的跨代专业人士:“现在所处的阶段是第三代,正在发展的方向是第四代。”
陈奕认为,第四代“资源再生+互联网”的发展重心已不再是再生资源本身、而是再生资源产业的供应链,而这个工程将是极其巨大的:“研究的是信息链、资金链、逆向物流链、期货保值、税务筹划的如何对接等,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再生资源逆向生态供应链体系。”
他指出,这个系统工程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胜任,不仅需要对再生资源行业了解的足够透彻,而且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本人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我认为自己知识对于胜任这个任务只能说是勉为其难,仍在不停充电学习和摸索试错中。”
就此陈奕表示,让他倍感焦虑的是,再生资源回收原本属低端行业,业内具有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行业:“许多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从事再生资源行业多年的企业老总们,往往却学历不高,这对于他们在向再生资源+互联网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他说:“再生资源行业当前最大的痛点在于,懂行的人因知识的匮乏而无力与外界对接;而受过高等教育并能与外界已实现对接的人却又不懂行。”
他说:“并非新入行的企业就一定会做不好,但是要想做到最好,就必须是对行业有着最为透彻的理解与把握,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注重全产业链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虽然截至目前“拾起卖”的互联网平台还没有大规模正式推广,其在天津市的宝坻区、南开区、北辰区、河西区已逐步开展“再生资源+互联网”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而且公司线下回收配送业务在多个省份拥有良好合作基础,特别是废旧家电的回收配送和废钢铁的回收配送业务已颇有建树。
就此陈奕表示,“拾起卖“拥有十多年专业的团队、丰富的经验;而最为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
他特别指出,不同于那些互联网经济的虚拟产业,既然是与再生资源这样的实体行业相结合,那就不能只是为了博取“眼球效应”而作秀,因为做实业最终还是要落在实处:“对于再生资源行业,只能是增值、增效而不是对其进行颠覆。”
陈奕坦言,“拾起卖”的最大优势是核心团队已在再生资源行业深耕16年,着眼点与立足点是“资源再生+互联网”而非“互联网+资源再生”。
“拾起卖的目标是要成为优秀的再生资源+互联网平台企业,对此我们有着极其充分的准备与信心。”他说:“拾起卖的实力与前景,相对当下部分‘互联网+再生资源’O2O新创业企业、新人更有竞争优势——做再生资源(企业),我们是专业的。”
最后陈奕再次强调,虽拾起卖“再生资源+互联网”发展目标明确、战略清晰、有着充分准备和信心,但毕竟是创新商业模式,过程的试错、战术的调整是难免的。
“今后在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向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国内行业专家、互联网精英人士虚心学习,这一条路任重道远,但大势所趋。”他说:“我和我的团队再苦、再难都会坚定走下去,争取能为行业的升级多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