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这两年“XX梦”绝对是个热词,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高大上的梦想,而是一个真实的梦境:梦见自己马上要考试了却什么都不会,因害怕考不上大学或挂科拿不到大学毕业证,自己硬是把自己吓醒了,然后又暗自庆幸好在只是一场梦。
虽然参加工作已有12年,但这种梦境还是每年一两次的反复上演——应试教育真是害人不浅啊。可喜的是,当今年9月5日同样的梦境再次出现时,终于有了一次不同的结局。为此,我还兴奋地在个人空间里专门做了记录:(转业那天,我会把qq号留给志同道合的军网网友)
昨晚又梦到要高考了啥也不会,这次不同的是我对自己说“算了,不上了,买张车票去杭州找马云吧”……
15天后,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创造了最大IPO规模等多项纪录,其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一举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超越中石油成为仅次于中移动的中国第二大市值公司。马云凭借8.8%的持股,个人资产净值达288亿美元,顺利晋升为中国首富。288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它折合1768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每天都中一个500万大奖,还不用交纳所得税,也需要连中35000天才能达到这个数值,而此时他已是95年高龄了。伴随马云的成功“登顶”,阿里旗下员工凭借手中的股票期权,诞生了上千名千万富翁,上万名百万富翁。网上一度还流传了这么一个相亲段子:女方说,“没房没车没钻戒,你拿什么相亲?”男方回答说,“我是阿里员工!”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是马云?论家世,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谁谁的女婿、某某大机关下海的干部,而是和我们一样,屌丝一枚。论学历,他不是海归,也不是名校硕士博士,相反三次高考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恰逢当年本科生源未满,才以专科线的成绩上了本科。论专业,他又不像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那样是搞技术出身。然而,短短十五年,他从零开始缔造出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创造近两万亿的年销售额、数以千万计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屌丝缘何能够成功逆袭?借用小米“雷布斯”的那句名言:“当台风来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那么,马云又是如何准确找到这个“台风口”的呢?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教英语的马云跟随一个贸易代表团赴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会议,期间,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回国后,马云就召集朋友谈互联网创业,然而24个人中23个人反对,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当马云毅然决定创办一家互联网企业时,,因为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属于什么性质?据马云回忆,,我给他把单词拼出来,他说什么Internet网,字典上有没有,没有就不给注册。最后我随便起了个名字杭州海博网络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当他们向企业推销“中国黄页”时又被人视为骗子,同样还是因为没人知道主页为何物、有何用?其实,这并不奇怪,“1995年8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接口,整个中国和美国的接口是64K,特别特别慢”。①(2008年10月,郑州,第二届河南青年创业大讲堂)1999年2月21日,“十八罗汉”齐聚马云家中召开阿里巴巴创业大会,他讲了两个小时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是B2B、C2C……
回顾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长崛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屌丝之所以一直是屌丝,就因为“(有机会却)看不见——(看见了却)看不起——(看得起却)看不懂——(看懂了又)来不及”。相反,马云之所以能逆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眼界比普通人更宽,接受新知识、拥抱新事物更大胆更果断,而起点似乎就是1995年美国之行的那次大开眼界。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读万卷书,行‘三’里路,,你哪来的世界观啊?”虽只是调侃的段子,却也引人深思。
现如今,部队的基层干部几乎都是“刚出校门,就进营门”的“学生官”,他们几乎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经历,表面看似乎也没什么,甚至在一些人眼中这还是好事,认为基层是各项工作的终端末梢,要的就是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命令、不打折扣地执行上级指示,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就越能心无旁骛地抓好工作落实练好军事技能。说起来似乎也有道理,比如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其变法中就有“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的政策。简单讲就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这样能营造更好的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以防“见异物而迁焉”,这不仅有利于同行业的人交流经验、提高技能,而且子承父业、代际传承,也让孩子从小就能接受专业化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军营的封闭也是如此。
然而,,它是管思想的,而兵源结构日趋多元,官兵性格爱好各异,思想问题五花八门,这无疑对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这些年一路走来,感受更多的却是基层政工干部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折旧速度加快;忙于事务,不注重加强个人学习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的却是思维理念的落后,。简而言之,,满足于保稳定不出事,还是立足长远,谋求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或者说是为管理服务,还是为育人服务。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后者,而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选择了前者。
,,虽然笔记本上理想信念、历史使命、战斗精神、心理疏导等等教育内容很全,然而实际落实中安全教育、行政管理类的说教占据了大头,而一旦涉及官兵感兴趣的新事物新知识、时政热点、形势政策,则多是回避或被动地等待上级宣讲提纲。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某战士聊天时问指导员,什么是次贷?该指导员愣是将“次级抵押贷款”说成了“转贷”——银行贷给A,A再贷给B。后来,单位政工领导上大课,才讲清了什么是次贷。我时常想,上完大课,这位指导员如何面对那位战士呢?即便是这位政工领导的授课辅导,在谈及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时也这样说:“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非常小,对大家更是没什么影响,如果非说有影响,就是大家‘勤俭建连’②的饮料瓶从1毛降到了5分。”要知道,废品回收价格下跌何尝不是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在微观领域的表现?我又在想,为应对危机不得不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时,这位领导会不会也觉得不好意思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例,当年即便是专家,有些也认为金融危机将很快过去,何况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呢?那么,作为人民的子弟兵,看到下面这段文字你又会怎么看?该不会视为敌对势力对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恶意攻击吧?
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地的流转以转租甚至变相转卖(如一下收取几十年的租金)的方式开始普遍发展。2002年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只是最后在法律上给予了确认和保障。随着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实际上是对集体成员共享土地权利的否定从而使承包土地实际私有化。③
据我了解,这样的大变化,深居军营的相当一部分老同志竟然都不知道。如果说,你依然认为这不是军人该关心的,?难道就是亡人事故通报,安全会议精神传达,就是强调这个不准那个严禁吗??都说现在的兵不好带不好管,都说现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加强,写研讨文章找这个原因那个原因,要我说最根本的原因是时代和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与政工干部视野狭窄、思维理念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比如,当年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约束下,绝大多数人被摁在家乡那一亩三分地,“盲流”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甚至出门讨饭也一度需要开具证明,那时当兵就算是少有的出远门见世面了。现如今,火车票的一票难求也折射了城际、省际间人口流动的频繁,在见闻阅历上地方的同龄人不比军营中的官兵差,新入伍的战士也不见得比干部、。当我们还在为我军跨出国门维和、护航而欢欣鼓舞时,不妨看看出国留学、旅游人数: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1.43万,而2013年出境游人数更是达到9800万人次。再比如,当年全村只有几台电视,而部队每天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军人获取的信息自然更多。现如今,互联网日益普及,电脑已再不是奢侈品,三五百元也能买部智能手机。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突破5亿。2013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
,当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被逐步打破,甚至出现倒挂,讲台上的基层的政工干部们,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一旦走上战场,敌方瞄准那些我们在讲台上不愿讲不敢讲不会讲的疑难敏感问题、瞄准那些我们压根就不知道的全新问题实施精准攻击的时候,基层政工干部们,我们有几成把握能够成功应对?如果信心不足,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要像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用“还好是场梦”来安慰自己吗?
除了工作,还有我们个人。当我们有一天走到人生的岔路口,到了要向军营说再见的时候,面对全新的舞台,我们内心是否会恐慌?我只知道,在明知年底即将离开的当下,我内心有种恐慌,恐慌的不是工资待遇会下降,而是知识结构的老化、是思维理念的滞后脱节,随着脱军装时刻的临近,这种恐慌也愈发强烈。不要宽慰自己说,面对未知的将来所有人都会恐惧,也不要赞扬自己说,这正是军人的牺牲奉献所在。我真的不认同!躲避子弹是人的本能,军人迎着炮火冲锋则靠得是日常教育训练持久的积淀;军人的牺牲奉献是远离家乡、守卫边疆,是摸爬滚打、流血流汗,而绝不是视野狭窄、知识陈旧、观念滞后,相反,在这方面军人,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理应走在前列,因为身后还跟着百十号兄弟,我们的视野格局、知识结构、思维理念影响他们的,就像十五年前的马云影响他的创业小伙伴们一样。
昨晚又梦到要高考了啥也不会,这次不同的是我对自己说“算了,不上了,买张车票去杭州找马云吧”……
昨晚又梦到要高考了啥也不会,这次不同的是我对自己说“算了,不上了,报名参军入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