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荒匠看报业沉浮:当年卖报纸成万元户,如今只够买玩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接过记者手里的一叠报纸,塑料绳子一缠一绑,勾在挂着五斤秤砣的秤杆上调平,一串数字夺口而出,“8斤,4元钱!”5月4日一大早,四川日报社大楼内,兰光其挨个在记者的办公桌回收旧报纸。一层楼忙完,上百斤的“收获”就有了。老兰一手一摞,吭哧吭哧地往电梯口搬,从背后看,他的腰弯得像弓背。“整不动了!”见到熟悉的人,他经常嘟囔两句。兰光其今年66岁,同时也是他在报社“工作”的第40个年头,比很多在职的记者年龄还长,为此,有人说他是报社的“活化石”——尽管微不足道,但却是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纸媒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26岁到66岁,从风华正茂到垂垂老矣,少有人注意到,一个收荒匠佝偻的背影之后,也藏着报业兴衰的轨迹。1976年,兰光其26岁,是成都市郫县红光公社七大队第四生产队队员。一家七口挤在郫县红光镇草搭房子里,靠种粮挣工分,每月刚够吃饱。那时,。旧报纸几经流转,到了普通劳动人民手中,成为糊墙、做水泥凹的好材料。一次,兰光其帮邻居家用旧报纸糊墙,发现“这个东西用处大”。一经打听才知道,好多水泥厂大量回收旧报纸,给混凝土做隔层,兰光其兴奋极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旧报纸的回收价高达每斤1毛8,转卖价2毛,“卖1斤报纸能买一斤白菜,卖2斤报纸能买一斤铁,卖40斤报纸能买1斤肉!”找到“商机”的兰光其马上推着自行车四处寻找报纸。那几年,他把成都大街小巷来来回回跑了几十遍,最常去的是锦江区天涯石原四川日报社宿舍。“每次能收100多斤,收完就赶回郫县卖给水泥厂,生意好时每天能赚2块钱。”副业踏上轨道,兰光其家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那时每星期可以吃上一次肉”。好日子才刚刚开始。1982年,兰光其一家获分五亩地,除了种小麦、玉米、油菜等粮食蔬菜,还养了6头猪。按照猪肉每斤1元的市价,每年收入近1000元。兰光其的“副业”也告别了游击式的“小打小闹”,干得越发有声有色。报纸的回收价涨到3毛一斤,转卖价3毛5,后来又升到4毛。兰光其的根据地从川报宿舍扩展到刚刚成立的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那时,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50元。而兰光其每天最多收200斤报纸,赚十几元,每月能赚两三百元。1988年,兰光其买了人生中第一件“奢侈品”——黑白电视机,镇里的人争相到他家看“稀奇”。90年代初,他已经成为郫县当地最早一批“万元户”。“发达”的兰光其盖起了“小洋楼”,上下两层,300多平方,黑白电视机换成了3000多元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一件件搬进“小洋楼”……兰光其说,那段时间,走路都带风。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一时间,蓉城街头,人手一份华西都市报,出现“洛阳纸贵”的盛况。《成都商报》紧随其后,于同年同月创刊。很快,《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纷纷创刊,加上此前转型为都市报的《成都晚报》,成都报业进入了“七雄并立”的鼎盛时期。蓉城报业遍地开花在全国引起轰动。仅华西都市报的日发行量就达到百万,报纸版面最多时每天出过上百版,前来投广告的客户在门口排起了长队。家家订报纸、人人看报纸,兰光其的“收报生意”自然火得不得了。报纸收购价从90年代初的6毛一路飙升至20世纪初的9毛,2007年达到峰值。1995年至2007年12年间,兰光其每天能收500至1000斤报纸,“推自行车要运好几趟”。年近50岁的他忙碌一天后回到家,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把毛票撒到桌上,一张一张的数。“最多一天赚了100多块,月收入能有2000元!” 2000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780元。仅靠卖报纸,兰光其的收入就数倍高于许多职工工资。旧报纸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造纸厂、纺织厂、鞋厂、食品厂……许多生产加工领域都对旧报纸有大量需求,加工成纸盒、包装纸、鞋垫、帽子……兰光其根本不愁销路。那几年,兰光其最大的乐趣,就是拿到报纸坐在家门口,泡上一壶茶,跟邻居摆龙门阵。报纸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也成为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谈资。这样的辉煌,持续了十多年。2005年以后,兰光其居住的郫县红光镇一带统一拆迁,一家人住进政府提供的位于郫县高新滨河小区的安置楼房内。55岁的兰光其彻底告别了农户生活,领取拆迁安置费和养老金,过上了“退休”的悠闲日子。唯一不变的是,兰光其照常骑着自行车到报社收报纸。报纸回收的价格开始逐渐走低,从9毛每斤降到8毛、7毛、6毛5分……每斤的利润也从1毛降到8分甚至5分。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全球经济下行、新媒体异军突起,纸媒生存愈加艰难。全国报业市场2008年开始下滑,报纸总印量出现199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10年,全国新闻纸生产量430万吨,较2009年的480万吨减少了10.42%,消费量423万吨,较2009年的461万吨减少了8.24%。到2015年,这一数字只有221万吨,相比2014年的270万吨减少49万吨,约下降18%,与2009年相比,连后者的一半都不到。新闻纸越来越少,也直接反映在旧报纸回收这个环节之上。兰光七的感受是,能够收到的报纸越来越少了,相应的,收报纸的频率从每天一次变为每周一次,按每周收1000斤、每斤利润1毛计算,月收入锐减至400元,和上世纪80年代的收入差不多。而2008年,猪肉价格已经涨至6元一斤。“以前赚的钱能盖房,现在只能给娃娃买个玩具。”“赚钱主力”兰光其不灵光了,这让他很是沮丧。 “叮铃铃……”,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兰光其的手机响了,这是女儿为他新买的诺基亚手机。“现在娃娃都不看报纸,新闻都在手机上看。我收报纸也要靠手机联系。”兰光其晃晃手里的手机说。最近几年,他迎来了一个比他年轻20岁的收报“接班人”,被称作“小裴”。俩人一起到川报大楼收报,收完后,兰光其把报纸交给小裴,小裴开车拉到郫县附近的服装厂、豆瓣厂卖掉。“跟老朋友们一起出去旅游,到处逛逛。我一口气能骑自行车到青城山。”兰光其眨眨眼,就像想起了曾经报业的辉煌。不过,眼下,那真实养活了他大半辈子的报业市场,如今仍然在探底。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郭静雯 梁现瑞
编辑:黄颖